<strong id="jtvho"></strong>

  1. <button id="jtvho"><object id="jtvho"></object></button>

    1. <dd id="jtvho"><pre id="jtvho"></pre></dd>
      <tbody id="jtvho"></tbody>
    2. <th id="jtvho"></th>

      再談方志功用及其普眾意義

      發布時間:2022-05-19 作者: 王建設 來源: 安徽志載天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摘要】 浩瀚如海的古今地方志在新的歷史時期應煥發其最大活力,廣泛作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教化于社會。新中國地方志編纂實踐已逾四十載,當前應對地方志的功用及其價值再認識并加以再研究,以期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及作用。同時廣辟地方志普惠民眾的渠徑,諸種方法并用,努力拓展地方志的多維空間,旨在釋放其最大能量,力使全國民眾提高對歷史的認知并通曉其經驗規律。

        這就反過來驗證地方志一是社會是否認可并廣泛的接受,二是地方志是否具有滿足社會需要的價值。

        【關鍵詞方志功用;普眾性;渠徑廣開;

        一、對方志功用的再認識

        以按類記述“一地之全史”的中國地方志,有著完備、系統的知識集群,兼備掌故,考風俗,察人心。古今地方志書一經問世即確定了其所本身固有的功能和價值,所謂的“博物之書”“經世致用”。一方面,地方志的功能與生俱來,其價值皆蘊含在書中;另一方面它可對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為世之廣用。宋代著名學者樂史就曾這樣評價過地方志:“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戶而觀萬邦”。

        古昔地方志之所以被稱之曰“官書”,蓋“盛世修志”皆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皇家傳統,修纂地方志一直被視為治邦之大事,一地興衰隆替、世事起伏均錄載其中,藉以佐輔資政。

        隨著歷史的進步,20世紀80年代初新中國大規模修志鋪開以后,方志界開始注意重新研究地方志的全面作用及其價值。幾年后的1986年“中國地方志協會學術年會”,絕大多數專家均趨同于地方志具有“資治、教化、存史”之功能。

      以新編地方志為例:“資治”,即利用地方志的浩瀚信息,為各級政府和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志使我們“前有所稽,后有所鑒”;盛世修志,功在當代,惠澤無窮;志書可幫助地方官員了解地方山川地貌、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志書是考察一地地情的工具書,很多領導人每到一地都要先查閱地方志。如習近平同志1989年8月在寧德時說過:“我來寧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縣志。要馬上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情況,就要了解它的歷史。了解歷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這是我的一個習慣。過去,我無論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這樣做,可以較快地了解到一個地方的山川地貌、鄉情民俗、名流商賈、桑麻農事,可以從中把握很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實踐證明,一志在手,可助各級官員零距離了知地方的地貌資源、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藉以獲取第一手、最基礎的地情史料,這對于各級政府決策可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據。

      “教化”,地方志經由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到宋明理學盛行,其教化功能逐漸強化,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派強調端正人心、表勵風俗,成為后世地方志教化主張之先河。新編地方志則更是可以利用地方志的資源,向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地方志尤其基層志書可以在正確的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弘揚社會主旋律,宣傳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廣大民眾服務,有利于民眾繼承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忘過往,勵精圖治。地方志書,可以以特別生動翔實的資料為民眾提供熱愛家              ① 光明日報,紀念《地方志工作條例》頒布實施十周年、《全國地方志發展規劃綱(2015—2020年)》頒布一周年,2016.8.30

      鄉的生動教材,正確而又適度地調動人的戀鄉戀地情結,既可教育今人,兼可啟迪后代。如果一個地方有著悠久璀璨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民眾有著淳樸的古風、一代代前赴后繼追求和諧幸福的精神,其志書就更具教育、啟迪作用。

        “存史”,即利用地方志的資料,為修史提供借鑒,為社會科學研究服務,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基礎資料信息。地方志是全方位記載歷史的一個重要載體,可以全面盤點自然、地理、資源、經濟、政治、風俗、文化、教育、科技、物產、人物等方面的狀況。因而說,地方志是十分珍貴的歷史遺產,有著特殊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其功用為其他任何典籍都無可替代。隨著新時期的不斷演進,加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世事已發生了極速的變化,迫切要求我們把歷史記錄下來、保留下來,以便激勵后人藉古鑒今,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爭取更大的業績,為社會學研究保存第一手資料。

        但是多少年來,我們對地方志的功能一直停滯在“資治、教化、存史”的粗梗概念上,究竟如何“資治、教化、存史”的意念還比較模糊,地方志資源的開發、重在應用方面也還不力。

        從重新認識地方志功用的角度,由全國浩瀚的地方志史料資源中我們還可以得出:地方志除資治、存史、教化功能外,還應當拓展出其興利、文化交流、警示、立傳、關注民生等方面的內容,以為資用。

        譬如興利,新編方志體現的是人民方志人民寫,人民方志寫人民,是官修全社會用。志書不僅為政府和各級領導者提供了用志材料,而且為社會各階層、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各自所需的資料信息。

        文化交流,無論是地方開發,吸引外資,還是發展與其他地區的全面合作關系等相關方面,往往都要對該地方進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而地方志尤其基層志書作為鄉土優秀文化的載體,是最好的鄉土地情書,交流功能更加突出,可以起到友誼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像基層志書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鄉土文化建設工程,是鄉土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促進著地方經濟發展,可力促鄉村振興。一部基層志書,真實地反映出當地各方面的大文化狀況,記述本地地域文化與其他地域不同之處、特色之點,蘊含著獨特的發展前景和潛力。

        警示,地方志具有黨領導、政府主持的“官書”權威性,通過對正反面的、經驗教訓的記述給人們以警示,以正確引導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

        立傳,地方志可為當地古今名人及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有卓越貢獻人物留名立傳。志書的編纂原則上堅持“以人為本”的主線而記述,但特殊情況下可不受“生不立傳”之說的局圄,入傳人物不以“生”“死”為論,而以入傳標準為依據,主要看其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影響。同時,留名立傳形式也可打破“傳、錄、表”的模式,不局限以往只表現個體人物的傳表形式,而增設表現群體的“人才志(篇)”等多種形式體例展開。

        關注民生,地方志反映普通群眾的生活、情感。尤其今后應系列纂修的鄉鎮(街道)、村(居)志與縣(區)志、市志、省志不一樣,基層志書充滿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反映普通人的尋常生活。當地民眾可從中了解鄉土情況,從而熱愛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鄉。如某地方編纂村志的《指導意見》對村志的內容作了如下規定:村志是村莊發展、變化的歷史見證,所記的村情村事是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生活事例,這里有政治生活、經濟活動、文化娛樂情景,村民感到特別親切,特別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因此,全面認識地方志本身固有的功能,力使地方志發揮出更大作用已成為方志事業的一個重要內容。以當前的現狀,作為方志理論界應投入精力進行地方志的資源開發,研發業已成書的地方志的價值和作用,以為所用。反過來,同時尚需由社會的需要來印證地方志當如何書寫。

        二、地方志“教化”的普眾意義

        應予承認的是,新中國兩輪大規模修志以來,在志書的“存史”上我們做得比較到位,如書藏檔案館,建立方志館,建立方志數據庫等,但在“資治、教化”上明顯不足。從志書編纂之立意上說,重在發揮志書的“資治、教化”作用,才是地方志功能和價值的主旨所在,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志書也就失去了意義。

        以“教化”為例,作為“一方之全史”“一地百科全書”的地方志雖錄載萬象,但考慮到廣大民眾的職業多樣性,不強求為全,真正能對社會及其民眾能起有“教化”作用的不外乎古今歷史、地情資源、社會變遷、人文風情等方面的內容,這些是乃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充分讓民眾了知這些,以期起到方志作用的最大發揮和對民眾的主要教育目的。

        就全國的廣大民眾而言,欲通過閱讀地方志使人了解什么、有哪些獲得?本文姑且將其歸納為6個大的方面,曰“六知”:

        ——知古今

        我們常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一個人不懂得歷史是愚昧的,通過閱讀地方志而通曉歷史變遷乃最佳途徑。如地方志傳承記載的民族精神:屈原怒投汨羅江,衛霍抗擊匈奴,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舍生取義,譚嗣同慷慨赴死等,可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樹立民族的自信;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共工怒觸不周山,從詩經到楚辭,唐詩到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優秀燦爛的民族文化,讓人了解到先人的才華以及他們大美壯闊的精神境界;通過地方志了解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取得的偉大成就,可極大增強民族自豪感,如四大發明引發了航海、軍事、教育的革命,直接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展等。

        從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之初,到今天中國的經濟、教育、科技、軍力的發展速度舉世震驚,這些都是我們親身經歷、有目皆睹。但察古鑒今,人們應善于從地方志大量史料彰顯出的歷史發展規律、國家興亡更替的規律,而得到啟發,旨在不斷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避免歷史悲劇的重蹈覆轍。以經濟發展為例,雖然我國GDP總量近年猛進至世界前二,但2021年我國人均GDP為1.26萬美元(且全國90%的錢財集中在不足10%的富人手中),僅占美國人均GDP6.94萬美元的約1/6,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的中等水平。以我國的現狀軍備實力,按照國家權威軍事專家張召忠分析:與美國的差距不是幾年而是30年。如果一旦爆發戰爭,將會國力耗損巨大,國民的日子就像脫貧后又返貧一樣的倒退。

        再反觀當下,我們歌舞升平、鶯歌燕舞的太久,我們動輒歡騰一片;我們醉心于巨額的GDP里,沉湎于大國以及大國重器中;我們漠忘了過去打江山的艱苦歲月——似乎可以高枕無憂的在席夢思上天天做著太平夢;似乎我們的當今社會是世界上最為潔純無瑕的社會;似乎我們的國力在全球所向披靡、披敵一切;似乎丟掉了一直以來都應該持守的憂國憂患意識等等。作為生活在當今的人,我們不能不深深的思慮這些。

        ——知地情 

      地方志既然是歷史發展的主要載體,當不可低估它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警示、借鑒作用。地方志的集合是最全面、最系統的國情、地情調查,纂修志書的最大宗旨之一是使人全面了解中國的農耕文明史,是研究當今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面臨著什么問題的最好方式。橫向看,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為了攫取和維持所謂的文明,人類付出的代價過于巨大,以致當今世界已十分迫切地感受到保護地球、保護生態、保護資源、保護生命、保護人類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當務之要。

      身為一方之地的民眾,倘人人都知曉本地的自然、地貌、耕地、山川水系、生態狀況、動植物資源、氣候氣象災害乃至當地的建置沿革,之于國家、之于社會、之于人民是不無益處的。一個人長期乃至終生生活在當地,起碼應對地質地貌、山峰與川谷的坐落、位置、高低度;耕地、植被、動植物及地下資源等,河、湖水及水質、水量、源頭、長度、支流等,日照、輻射、氣溫、降水、蒸發、濕度、凍結、風霜雨雪冰雹等自然災害,乃至境域的行政區劃變遷等等,多多少少應有個大致的了解。使人人明白本土的自然資源概況、天地的變數及其自然規律,掌握自然災害的發生、環境生態的變化,對境域大自然的前世今生有一個歷史的認識,深刻認識到糧食安全的國是,以期喚起全國大眾對“18億畝耕地紅線”守護的意識(18億畝耕地紅線的概念,系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北京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

      ——知興替

        新中國的國體由封建社會、殖民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國演進而來,作為中國民眾均應大體知曉這些。尤其應清楚知道的是由民國脫變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的歷史,我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渡過的艱苦卓絕歲月、一舉推翻“三座大山”的歷程,其間的興替變數應略知一二。

        在當下,我們由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即視為國家的重大更替變故。由窮到富,由落后到強大,其間因何改革開放?我們如何奮進逐步實現“小康”社會?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我們不能生活在渾渾噩噩、懵懵懂懂之中,全體國民都應當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不只如此,從現在起,我們還將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屆時的中國,將會有更為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知家國

        “教化”的作用,首先在于通過地方志教育使人人愛黨愛國,這是“教化”的最大宗旨。恩格斯曾指出:“愛國主義是以愛家鄉為基礎的”;“人有愛鄉心而后有愛國心,不能愛鄉而謂能愛國者,是讕語也”(《遼陽洲志鄉土志》卷前)。愛國先愛家,愛家必讀志。

        地方志乃信使,閱地方志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信、翔實、鮮活,尤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從經濟到文化,從生產到生活,從風情到民俗,從藝文到人物,所記所載,緊貼民眾,實實在在,具體有物,尤以其特別客觀翔實的材料,為民眾提供了熱愛家鄉、熱愛家庭的生動教材,能夠正確而又適度地調動人的家國情懷。

        ——知真諦

        人類社會不斷進步、文化思想的不斷更新,許多新的思想、觀點、看法不免持續更替出現。但只有那些經得起時間、歷史考量的東西,那些能夠為大多數人的生活謀福祉的東西,才能最終被民眾認可、接受,才能成為真理。

      如果說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走出了百年屈辱史,彰顯了真理的偉大力量,那么世界“重新發現馬克思”,則表明我們共產黨人所追尋的主義“依然是當今世界的真理”。追求真理、信仰真理、捍衛真理構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軌跡,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本色。正是從真理啟程,中國共產黨才走向了輝煌,走向了勝

      ① 王建設,《國家方志體系視野下村志的立身與編修》,2016年“湘志杯”全國地方志理論研究征文,二等獎論文

      利的彼岸。正是以真理作為旗幟,作為生命力,中國共產黨才走出苦難,走出困境,解決了如何推動中國發展的矛盾,形成了如何實現中國夢的哲學路徑。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曾提出過一個重要命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地方志書編纂的原則之一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蓋因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地方志雖為客觀記載的史實,但其史料的采擷取舍是有目的的。通過閱讀地方志,人們可發現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大趨勢,其根本是共同追求所形成的一致行動,是人心所向所形成的歷史洪流。同時,透過大量的資料史實,人們可窺知并正確判斷不同歷史社會的真善美,假丑惡,是非曲直。

        ——知勤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勤儉守業原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就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黨的偉大事業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更應永懷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家國情懷,堅持黨員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全民執守,把勤

      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每一餐飯,節約每一粒糧,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尤其是在反餐飲浪費上走在前、作表率。

        勤儉守業不僅僅是世代民眾傳承弘揚的優良作風,更應成為干部修身齊家的一種道德品格,成為黨員干部深入骨髓的一種思想信條,成為全社會的普遍思想觀念。牢牢樹立勤儉節約的思想觀念,不斷增強節儉意識,時懷危機意識,讓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成為可恥行為;讓節儉的生活習慣體現在日常的小事、點滴之中;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譬如餐飲,應堅持抵制“舌尖上的浪費”,帶頭反對奢靡之風,不虛榮、不攀比,涵養健康心態。如此,讓勤儉節約在新時代蔚然成風,在全國民眾中形成永葆節儉的優良品德。

        但現實是,奢靡之風刮了多少年,“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很難再有周恩來總理當年添光盤菜那樣的節儉精神。更有甚者,因追逐奢靡消費給了社會上一些不法之商以乘機,如當今年輕一族熱追的“花唄”“貸唄”——似乎我們有永遠花不完的錢。不可否認,當下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傳統品德的急劇失卻,全民向“錢”看等,現實急切呼喚賡續中華優良傳統對青少年的教化,呼喚賡續中華優良傳統的呼聲這些年愈來愈高——我們不能僅僅只給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以物質的享受,更應該讓青少年懂得傳承賡續優良傳統道德的在肩重任。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再編纂地方志的編者們的深思。

        三、地方志的歸宿及其普眾渠徑

        新編方志實踐40多年的今天,我們已不可避免的面臨著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大量的業已成書的地方志書當歸向何處?何去何從?

      地方志原本源自于社會民間,故理應惠之于民眾。當前我們已經深刻意識到了地方志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并提出地方志資源開發與利用應遵循的效益原則、主動利用原則、創新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踐中,地方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講究一定的策略,首先要進行機制創新和強化宣傳;其次是因地制宜,分類開發,開展地方志資源二次文獻的編撰,加強方志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再次是考慮地方志應用的受眾面,舉辦方志講座、公共場所樹立宣傳牌、提煉方志的經典名句等,向全社會打出方志文化的大牌。

      ① 賈立政,《新時代如何認識和把握真理》,學習時報,2019年4月29日

      從更大的視野上說,地方志不僅應在全國大眾中普及而且應勇于走出國門,

      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地方志,知其價值,領略其魅力,共享其成,以此展演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樹立中華民族更為強大的文化自信。

      不可否認的是,幾十年我們在走著一條“秀才修志,長官閱志,黎民盲志”的路子。以政府綜合志類為例,全國一、二輪修志各省、市、縣(區)地方志機構均匯聚了一大批“筆桿子”,蝸居斗室,嘔心瀝血、十年磨一劍,可謂辛苦、清苦、貧苦。但辛辛苦苦修出的志書,除贈與各級領導以及各職能部門包括存檔、橫向的交流外,普通的民眾根本不知其蹤,更不要說先睹為快。

        多少年來各地均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各地地方志成書后,多為內部發行贈予一些單位部門包括一些領導,少數留存及橫向交流,鮮有在各地的新華書店發行。于是,一方面有人急于得到一本志書而求書無門;另一方面一些單位或領導獲贈的志書被束之高閣。而在地攤書攤上,常常能不期而遇的看到被當做廢舊資料而賣掉的志書。

        20世紀80年代初曾任中國地方志協會秘書長的歐陽發先生,乃當今方志界泰斗,一生致力于研究地方志,出版幾十部專著。尤令人欽敬的是先生一生藏書(史志類)近萬冊,復式的兩個樓層滿樓皆是,令人嘆為觀止。后因藏書太多于2018年全部無償捐贈給安徽省合肥市方志館。反觀當下,似當今歐陽發先生這樣傾心方志事業、酷愛方志書著的人能有幾何?

        這些年筆者所到過的全國十幾座城市,方志館幾無例外的都處于“靜”的態狀,門庭冷落,進出者寡?;ㄙM了巨大心血的編纂(志書)、花費了巨量心血的收藏(志書)、花費了巨額資金的建造(方志館),大量的志書被束之高閣,“藏在深閨人未識”,到如今門庭寂寥冷落,讓人唏噓。

        當今南方沿海某都市,方志館書藏頗豐,辦公與方志館同為一樓群。欲進入需過得幾道“關”——樓群外需通過大門門衛的一道盤查登記,樓內大廳需盤問登記,上得樓上(無論幾層)還需索問登記并需通過電話認可,而后方可入室。這是新冠疫情尚未發生時的常態。嗚呼!進入盤查的如此繁縟,令人頗有壁壘森嚴、侯門深似海的感覺。不過是聯系工作尚且如此,而況一般人到方志館查閱方志乎?

        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其實我們切莫將民眾統統視為下里巴人,民眾自有民眾的學識。筆者在2020年《新編方志對中華母語傳承之散論》文中這樣結論:“以當今的文化現象來看,我們切莫低估了廣大百姓的閱讀和鑒賞能力。新中國開始尤其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教育事業的振興推進,國民整體文化素質已大大提高,閱讀帶有一些文言的當代文章已不是什么困難,況乎地方志?”。

        當前,面對浩瀚似海的地方志集群,充分發揮地方志的作用和價值,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一個全民知方志、全民讀方志、全民用方志的宏大局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在肩重責,是首當其沖的當務之要。肩負著方志事業重任的我們,應當有充分理由讓地方志“活”起來、“動”起來、“飛”起來,“活”到方志館前車水馬龍,“飛”到尋常百姓的眼簾。

      一方面,讓地方志廣為走進單位、校園、社區、企業、軍營、農村、社會的角角落落;另一方面,方志館應像新華書店那樣敞開自己的胸懷,廣為接納廣大的民眾。讓各級政府的廣大職員、高中低學校的廣大師生、企業的廣大員工、軍       ① 王建設,《國家方志體系視野下村志的立身與編修》,2016年“湘志杯”全國地方志理論研究征文,二等獎論文

      隊的廣大官兵以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廣為認知地方志、了解地方志進而濡染地方志。

      尤其是廣大的農村——應當說中國的“凈土”在農村,譬如這次新冠疫情的爆發在農村就鮮有。目前農村有約6億常駐農民,包括在城鎮打工、做生意3億人,總約9億人,是這個群體給14億中國人的生存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廣袤的農村是我們的最后陣地,是我們唯一能退守的大后方。中共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鄉村振興是全方位的,包括文化的振興。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遵規守約、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傳統鄉村良好習俗,努力實現鄉村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實現鄉風文明與時俱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從當今社會多元發展的大視野角度,大量的基層志書集群所蘊含的重要戰略意義,旨在促進農村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中國的鄉村實現經濟總體的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實現中國鄉村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增進中國農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農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地方志普惠民眾的另一方面,應動用政府的力量包括報刊、電視新聞媒體和網絡媒體整體化廣為宣傳、推介地方志,應以省市為單位為宜,擯棄各地自我作則、自我行為的做法。

        再有,當迅速建立健全各省、市、縣(區)的方志資源數字化和網絡化,可考慮組建統籌化的全國性地方志信息中心,以廣利民眾查閱、使用、共享。

        

      參考文獻:

        王建設,《國家方志體系視野下村志的立身與編修》,2016年“湘志杯”全國地方志理論研究征文,二等獎論文。


      日韩美女va在线毛片免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