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jtvho"></strong>

  1. <button id="jtvho"><object id="jtvho"></object></button>

    1. <dd id="jtvho"><pre id="jtvho"></pre></dd>
      <tbody id="jtvho"></tbody>
    2. <th id="jtvho"></th>

      中國方志大系及其學科之構建

      發布時間:2022-05-19 作者: 王建設 來源: 安徽志載天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摘  要】 中國方志學科的建制與發展,離不開對舊志的整理、對新舊理論的系統研究以及對當今人才的培養,應長期堅持方志鼎新、自立自強之路。雖然現存的8000多種、10萬多卷舊官志及其整理成果,與新中國8000多部地方志書、2萬多部行業志、部門志、軍事志、武警志、專題志、鄉鎮(街道)志、村(居)志等,共同鑄筑了一座以國情、民情、地情為主要內容并不斷豐富的地方志資源寶庫,但構建國家方志一級學科,亟待在加大力度對舊方志的發掘和整理、完整完善的構建方志大體系、制定方志學科設置的科學標準、強化方志學科的理論體系建設、注重方志人才體系的建設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

        【關鍵詞】 舊志整理;方志理論;方志大系;人才體系;學科構建;

       

      一、舊方志學科價值及其闕如

        (一)舊方志之價值

      延綿不輟的纂修地方志,是我們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由國史察之,地方志自先秦濫觴,至兩宋趨成,再到明清的繁榮,纂修賡續至今,延綿不止。隋唐以降,地方志官修制度方始確立,受到歷代政府的重視,逐步將修志規制為官責官修的政府行為,并頒布政令對修志進行一統規范,延至宋代大體定型,至清而盛極,一直承傳至今世。

        舊方志作為一方之全史、民族之國粹、文明之基根,其載錄門類廣泛,成書卷恢浩繁,歷史史料豐富,舉凡1、輿圖、疆域、職官;2、山川、名勝、風俗;3、物產、賦稅、鄉里;4、藝文、金石、人物等皆入志。舊志是了解歷朝歷代風俗民情的窗口,古代縣志一般均設 “風俗”篇;舊志中的輿圖填補了古代地疆勘界,積聚成中國疆域版圖的寶貴財富;舊方志為官衙服務的特點鮮明,清光緒學者壽鵬飛認為方志乃“補郡國利病之書”,功用在于“正人心,敦風尚,明正誼,垂治規;究興衰之由,陳利弊之要,補救時政之闕失,研求民生之榮枯……是為治理之龜鏡”。凡此種種,可以這樣結論:在中華眾多的歷史文獻典籍中,舊方志具有其他典籍無可替代的作用,舊方志承載了中國其他任何史典所未能承載的中華史之大成,堪為中國歷史發展史上的“圖騰”。 

      新中國之前的民國及其古代舊志,創立了地方志在中國史典上的獨立地位,更在纂修上碩果累累,為數宏富?!皳煌耆y計,1949年以前纂修的歷代方志,留存至今的有近1萬種,約占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收錄方志8264種,其中宋代以前3種,宋代28種,元代9種,明代942種,清代4889種,民國1187種,另有清末及民國年間的志料等1206種。中國方志網2016年5月13日載《我國地方志事業概況》一文指出:“我國現存8000多種、10萬多卷舊志”,包括通志、府志、川志、廳志、縣志、鄉土志、里鎮志等(不包括山、水、寺廟、名勝志等)。這些浩瀚宏富、洋洋大觀的舊志之集成,皆與官修制度的成制以及官方組織纂修所分不開。

        (二)舊方志之闕失

      與舊方志的價值所并立的是舊方志所存的滋弊。蓋舊志多由本地官宦及士紳

                   

        來新夏,《〈明代孤本方志選〉序言》,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0年影印本

      撰修,歌頌權貴世族豪強是其必然。舉凡舊志皆突出權貴、世族、豪強,表現在重人物。如《嘉靖永康縣志》8卷46目,人物3卷16目,占全書35 %;《光緒山西通志》184卷,名宦、鄉賢、忠烈、孝友、義行、仕實、儒行、文學、隱逸、藝術、方外、列女等人物錄84卷,加上職官、貢舉等人物譜共98卷,占全書53%;《光緒巴陵縣志》64卷,人物志18卷,加上選舉志、職官志共27卷,總占全書42%強;《民國山東通志》職官表、科舉表,達四五十卷,幾占全帙的1/4,不啻為點鬼簿。忠義、孝友、節士、烈女等人物傳充斥了舊志,滲透了封建主義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觀念,培養統治階級的忠勛、義宦、孝子、順孫、烈夫、節婦、義門、義仆,其旨無不在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為鞏固剝削階級統治長治久安服務。綜而觀之,自宋元以來舊志列傳往往“以名宦鄉賢、忠孝節義、儒林卓行為重,文苑方技有長可見者次之”。其雖不乏有價值的資料,但糟粕充斥其里也顯而易見。

        舊志常常詳略失當。受修志者主觀和價值觀的影響,舊志內容詳略失衡的現象相當普遍。修志者對統治長治久安有關的東西,對剝削階級驕奢淫逸生活,對蒙騙勞動人民的寺觀、祠墓、祥異等內容,記載不厭其詳,而對于推動歷史前進起有巨大作用的科學技術、創造發明則非常簡略,述官宦隱逸仙釋,則連篇累牘,寫農工巧匠藝人,則多付闕如。再者是對農工商的具體狀況記載很少,如《乾隆聞喜縣志》記田賦、戶口、倉儲等內容,不足6頁。即便記述農工商,也只撮合一些辭書、古籍上的現存資料,于活生生的資料則不屑搜集。

       一些舊志還詆毀歷史的革命運動,將歷代農民起義運動當作反面資料記載下來,往往視農民起義為“盜”“匪”,竭盡誣蔑丑詆之能事。

        舊志編纂者由于既缺乏深邃的哲學思想作指導,又無縝密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的武裝,因之所修方志無論是平列門目體、仿紀傳體,還是綱目體(包括三寶體)、編年體、政書體,抑或纂輯體、著述體、繁志、簡志,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即體例失宜,分門別類不夠合理,即在各個門類、部分、綱目之間,看不出相互間獨立和內在邏輯關系。所以舊志作為資料書雖有價值,但從整體上講其科學性較差。

      在方志鼎盛時期的清朝和民國,綜括清代方志編修和方志學研究,其成績雖顯,但局限性亦十分突出。不少方志以宣揚封建道德倫常為旨,表彰帝王官紳的圣跡德政,盈篇溢簡,成為志書的主要內容,而民生方面的記述卻疏而又疏、略而又略。如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碭山縣志》,分輿地志、河渠志、建置志、學校志、賦役志、職官志、選舉志、祠祀志、人物志、藝文志10卷,記載官宦內容的占了全志內容的1/10。 整個清代,雖因各級府衙的普遍重視,方志編修事業呈現出從未有過的繁榮景象,但成書質量未能有所提高,尤其是大批胥吏陋儒充斥志局,以匯纂詔諭案牘為能事,造成滋弊橫生。章學誠感謂當時情形道:“今之所謂方志,非方志也。其古雅者,文人游戲、小記短書、清言叢說而已耳;其鄙俚者,文移案牘、江湖游乞、隨俗應酬而已耳”。(《方志分立三書議》)

      民國時期,盡管方志的數量和質量雖較前有所提高,但其發展仍不夠均衡,創新的力度不大。其一,參與修志的人,既有力求改易舊轍者,也有一味循求古

                   

        章學誠,《文史通義·修志十議》,古籍出版社,1956年12月

        吳榮政,《論舊方志的局限性》,《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7月

        碭山縣志辦公室整理,清乾隆三十二年版(1767)《碭山縣志》,點簡今譯本,河南鄭州信息工程所印制,2000年2月第1版

       

      制者。出于前清遺老之筆的一些方志,不僅在內容上追溯“圣朝遺跡”,在體例

      上,也恪守“前代定例”,泥古不化。如朱之英修、舒景蘅纂的《懷寧縣志》34卷,述人物不惟忠義、仕進、儒林、文苑、篤行、隱逸、道藝、藝術一一選列,其他如宦眷、殉烈、難烈、節烈、烈婦、節孝、賢媛、孝婦、孝女、貞女、貞孝、貞烈、流寓、釋道亦全錄無遺,不憚其繁;其二,多數方志雖能增添若干新政、新法內容,但舊志中過時類目亦不舍革除,諸如忠義,孝友、烈女、祥異、五行之類,列之甚濫,即便是《龍游縣志》這樣的名志,亦未能脫俗,纂者甚至稱:“貞節一門,……足以發揮性情,維持世教,不可誣也”。(《列女傳》序例)新舊相雜,成為民國方志的通??;其三,一些出于名家學者手筆的著名方志,也不盡為佳構,《龍游縣志》通紀止于宣統元年(1909),田賦戶口止于雍正九年(1731),過于詳古略今;《長葛縣志》為整齊體列,將金石、兵備、監獄、賑濟等志刪棄不用,過于求簡;由余正東主持編寫的《洛川縣志》《同官縣志》,列大事年表竟將與本地歷史毫無關聯的羅馬帝國分裂、路易十四立、華盛頓生等收錄,過于標新立異。

        與纂修方面闕失的還有,舊志在方志的大眾傳播與普眾性上也存在很大不足。舊志專為皇朝官宦服務的宗旨顯而易見,纂修成書后,只宮廷宦場、達人學士寥寥人可覽,黎民百姓根本無緣所見。幾如舊時所修的家譜,只掌控在少數幾位族長手中。

        綜上可察,歷朝歷代舊志因了學術境界所圄,甚或受到社會主流思想意識形態影響之深,修書多感恩于天,美頌皇朝;社會等地,以士為尊。對歷史記載的缺漏存在諸多方面,諸如政治的變革、經濟的發展、變革的演進、科技(技術)的進步、民生的狀況等等的闕失,以及在許多事項編纂上的扭曲,因而導致其對歷史反映上的偏頗和欠完整。

        舊方志已然矣。從中國地方志事業發展的總趨勢,當前應加大力度對舊方志的發掘和整理,進一步摸清舊方志的“家底”,汲其精華,棄其糟粕,藉以承前啟后的進行方志理論批判性研究,盡快形成方志學科理論研究的基礎,以期助力中國方志大體系、方志學科完善的建立及其成制。

      二、新編方志大系的趨成必然

        (一)新方志大體系的構筑

        中國地方志如欲完善成為國家一級學科,必先構筑方志大體系。只惟完整完善的地方志大系,方可鑄就方志學科的堅實基礎。

        構筑方志大體系,首當其沖的是應將舊方志整體系統的發掘和整理重視起來。舊方志乃方志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無以替代,方志大體系倘缺了舊方志則缺了“半邊天”。為數宏富的舊方志是中國地方志的先驅及民族之國粹。然而這些浩瀚如海、洋洋大觀的舊志,于今還只是以“量”的概念呈現于世,由于缺乏系統的整理、研究和數字信息化處理,其“廬山真面目”及其不同朝代的方志學理迄今尚處混沌一片。是為當今對舊方志研究方面的闕失。

      其次,新中國的新方志,除省、市、縣三級方志機構外,在省、市、縣三級已出版8000多部地方志書同時,全社會也已編纂出版2萬多部行業志、部門志、軍事志、武警志、專題志、鄉鎮(街道)志、村(居)志等。這些與現存的8000

                   

        黃燕生,中國歷代地方志概述,《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148期,2011年5月11日

      多種、10萬多卷以舊官志為主體及其整理成果,共同構成了一座以國情、民情、地情為主要內容并不斷豐富的地方志資源寶庫。

        但是,從舊方志到新編方志共同承當的集地情、民情、國情之大成的使命上說,僅只政府三級綜類志尚不能完整展演中國浩渺完整的發展歷史。早在2003年,黑龍江方志學者梁濱久就曾提出編纂“國家一統志”的設想,時至今日未見端倪,而同一時期,當代村志的編修尚處在萌芽狀態。以完備的方志體系上說,中國方志應對各級行業、專業志,各類雜志包括鎮村志兼容并蓄,留有一席之位,蓋這些志書乃承載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社會基礎資料的最佳載體。2016年,筆者編著國內迄今唯一關于村志編纂的《村志編纂實用手冊》中曾提出:中國完整的方志體系猶中華龍,應由龍首——“國家一統志”、龍軀——“省市縣三級志”、龍尾——“村志”共同組成這樣一個全新概念,得到方志界的普遍認同。

      此外,縱向的,政府責修綜合志尚缺很多街道、里鎮、鄉村(居)構成的市井鄉土志;橫向的,尚缺很多省、市、縣(區)各層面數10項的政府職能部門志及事業志。

      以當前的政體看,統計大致有:各級黨委系列下有黨委、紀檢、組織、宣傳、政法、老干局、統戰、政策研究、機構編制、保密、臺辦、黨校、黨史研究、檔案、專用通信、總工會、團委、婦聯、社科聯等等;各級政府系列下有發改委、國資委、工業信息化、教育、科技、監察、民政、司法、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商貿、衛生、文化、人口和計生委、審計、外事、地稅、工商、質監、廣電、新聞出版、體育、安監、統計、林業、糧食、旅游、民委、法制、金融、物價、社保、國稅、藥監、人防、信訪、無線電管理、供銷、招商、研究、參事、出版、文史、農科、社科、招標、機關事務志等等;其他,尚缺民俗、民族、人物、山水、邊關、海疆、禪林、寺廟、書院、藝文、風土、物產、名勝、地理等志;另還包括港澳臺諸志,改革開放、救災、扶貧脫貧、央企、國企、民企、個企等志。

        這些行業、專業、雜類志應該相互包容,各志其志,有些依隨政府綜合志可15~20年一修,作為各級綜合志之資料基礎;各種雜志尤其變化微小甚無變化的如民族、民俗、山水、海疆、禪寺、名勝、地理等志,創修后應50年或更長時間一修,有些則創修后宜百年一修。惟其如此,這些都能成形了各分支支系,方能匯聚成中國地方志之大系。

      完整的方志大體系構架,應呈正“金字塔”狀。塔頂為國家一統志;塔中腹為各省、市、縣(區)綜合類志以及港澳臺諸志;塔基為各鄉鎮、街道、村(居)構成的鄉土志,包括各級橫向的行業、專業及其他雜類志。除常規性的修編省、市、縣(區)綜合類志以外,當前及今后應盡快對塔基所包涵的這些志類進行纂修,以期鑄成方志大系的根基。

      如圖所示:

        王建設,《村志編纂實用手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3頁

      (二)再修方志程式的宏觀掌控

        全國第三輪修志業已啟幕,國務院“《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21—2025年)》”也不日將出臺,回望以往“一盤散沙”式的修志程式,第三輪大規模修志當認真的進行宏觀上的統籌把控。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第一、二輪修志的開展基本上處無序狀,雖然省、市、縣(區)三級政府官修綜合志尚各自有組織進行,各省、各市、各縣(區)志纂修,以及其他諸志的纂修,基本上是齊頭并進,各按各自的條件、時間向前推進,但全社會其他需纂修的諸多志書一是多缺,未一統的纂修;二是多各自為編、自發自為、呈散兵作戰狀態。其弊顯然。

        由一級政府綜合類志書所記載的內容看,譬如省志,縱向包容了各級市、縣(區)的基本史料,橫向包容了直轄的各行業、專業志的基本史料;一級市志,縱向包容了各縣(區)的基本史料,橫向包容了所轄的各行業、專業志的基本史料;一級縣(區)志,縱向包容了各鄉鎮村的基本史料,橫向包容了所轄的各行業、專業志的基本史料。這就給人以昭示,全國修志應“一盤棋”,應通盤掌控,宏觀上的修志把控存在著孰先孰后、科學依序的問題。是先修各級政府綜合類志書,還是先修各級行業、專業、部門、街道、鄉鎮、村(居)以及其他雜類志?結論顯而易見。

          譬如以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這樣的現象: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城鎮化”發展的興起時期,各城市擴建的水、電、氣等管道施工、改造一擁而上。由于各自為政且無統籌管理,同一條馬路上,一段時間你扒開施工,另一時段他扒開施工。結果弄得民不聊生,怨聲滿天,一整年中城市的行道始終狼藉一片。

        從科學的程式的角度,新一輪修志宏觀的統籌把控不妨采用國際質量標準體系ISO 9000標準的流程管理法。流程管理是一門系統性應用學科,吸收了工程技術學、管理學、系統工程學、心理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是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流程管理應用在第三輪宏觀修志,其推進方略應為:綜合類志書先期纂修各街道、鄉鎮、村(居)志,同期纂修各級行業、專業、雜類志,次第纂修各縣(區)、市志,最后纂修各省志直至國家一統志,由低層逐次到高層,每下一層作為每上一層的資料基礎。似此,有明顯三大優點:一可提高編纂的質量;二可極大提高效率(節省時間)和防止了紊亂;三是節約了大量人力和財力。

      省、市、縣(區)為主體的綜合類志書,其運作復雜、信息量大、參與編纂單位及人員多、時間周期長,如果運用ISO 9000信息技術和網絡化辦法來組織資料、編寫志稿、審核志稿、管理資源、控制流程、保證質量,采用流程法、網絡化修志方法,利用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收集信息、加工資料、撰寫稿件、審改稿件、組織修志,必將實現資料共享、資源共享、成果共享,改觀了宏觀掌控的管理方式,將會極大地提高修志的質量和效率,減少人力資源和財力的浪費。

      三、方志學科理論及人才體系的構建

       (一)方志學科構建淺說

      我們首先從學科的涵義來較量中國地方志。百度百科對國家一級學科的定義為:一級學科包括以下2種提法:一是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二是國家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 13745)。在我國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體系設置中,一級學科是學科大類,二級學科是其下的學科小類。截至2021年1月14日,共設14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交叉學科)、112個一級學科。2015年,新增研究生方面“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2021年,新增“交叉學科”門類及“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2個一級學科。

        緣于中國地方志躋身國家學科科系的時間較晚,在上述14個學科門類下的115個一級學科中,并未有中國方志學。

        安徽巢湖學院教授、博士張安東在其《新時代方志學科體系與模式建設之思考》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13745-2009)》將方志學(代碼770.7050)作為三級學科列入一級學科歷史學(770)的二級學科專門史(770.70)之下,地位低下,導致學科構建不健全,人才培養后繼乏力,方志理論研究難以支撐新時代地方志編纂實踐,成為地方志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這些年,盡管有許多專家學者從地方志事業發展的需要出發,對方志學科重新分類和定位,紛紛提出盡快把方志學建成國家一級學科,為地方志轉型升級提供更高、更強的理論支撐,但目前中國方志學科的地位低下,這是一個顯然的不爭事實。

        由于方志學科缺乏基礎理論框架與核心要素,對方志學科研究不夠系統,自身的建設缺乏專業人才體系等原因,欲晉升國家一級學科真的是任重而道遠。但這樣說,是否因了學科位低而就放棄晉級或放任自然?顯然不能,中國的方志應長期的走革故鼎新、自立自強之路。

      從我國方志發展史的歷史條件說,晉升國家一級學科應有幾個方面的有利因素:首先應從大量的基礎(古今志書的量)應用實踐和理論實踐中,將史與志及其他社會科學類區分清楚,將方志學從史學中離析開來,從而獨立;學科應有學科的標準,應制定出方志學科設置的科學標準,規范方志學的學理概念;還應強化方志學科的理論體系建設,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框架,建構特色鮮明的方志學理論知識框架;并注重對于方志人才體系的建設,加大對方志專業人才的傳教力度,滿足全國志鑒工作的需求。

                   

        百度百科,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21年3月16日

      ②張安東,《新時代方志學科體系與模式建設之思考》,《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4期

      惟其如此,才是方志學科向國家一級學科挺進的光明途徑。

        (二)方志學傳教與人才體系

      國家一級學科不能缺少與其匹對的學科人才體系。欲構筑人才體系,離不開人才的開發、人才的評價標準、人才庫的建立、人才的使用。其中,人才的評價乃其核心。

        1、人才開發。根據當前國家方志界缺乏傳教機制的實際狀況,從構建方志學科的長遠角度,很重要的是應依托國內高校廣泛開設地方志學科的傳播與教育。仿照現行國家級行業部門均有專業高等院校的做法,積極創造條件,籌辦中國方志大學,組織編撰教材,并在一些有條件的高校開設方志學專業。根據國家方志、年鑒工作的實際需求而決定招生規模,建立健全學位制,延綿不斷地為地方志培養和輸送專業型的科班人才;

        2、人才評價。首先應具有方志人才評價的標準,其標準應科學、合情??茖W的涵義應建立在人才的綜合評價上,譬如其專業修志工齡的長短、經驗的豐富程度、著述的多寡等;合情,由于全國迄今僅浙江寧波大學1998年開始小規模開設一個方志學科班,因而今分布于各省、市、縣(區)的地方志工作者,絕大部分均未有科班學歷,多為行政事業單位或其他行業部門人員調入,又兼或充實一些其他學科的高校畢業生,邊學邊干,學中乃干。因此,現行的職位與專業水平間不能劃等號,評價的重心應以現職包括退休人員的業績和從業經驗為主、學歷為輔(現有的職稱可作參考),在可評價的標準下由縣(區)到市、到省、到國家社科院中指組,逐級晉級申報、逐級晉級評價;

        業績評價的標準宜權重在志書、年鑒編纂,論著發表等級,著述出版、獲獎等級等;相對應的在業績評價上,應視被評者纂修志書等級、年鑒等級、數量的多寡;撰寫發表多少國家、省級論著;獲得多少國家、省級獎勵;有無及出版多少個人專著;已經從事修志的年限以及現在哪一級人才梯隊里等條件而評價。人才的等級,設想由低到高可分設員級、初中級、正副高級、專家、學術帶頭人幾個學術職位等級。評價的方法不妨采取逐年逐級申報、分級評價、遞次晉級,并授之以相應的職位證書;

        3、人才庫建立。以市及省級分設人才庫,分級建立檔案,各省各自建立人才庫網絡,全國聯網。一般來講,人才庫架構應該分為3個層次——基層人才庫、中層人才庫、高層人才庫,亦即人才梯隊網架。并定期對已聘人員進行評估和管理,調整、安排好人才的職位,確保人員處在最適合的職位上,從而發揮其最大潛力。人才庫建立之后,應保持與人才庫中人才的不斷交流,達到人才資源“保鮮”之目的。

        人才庫應是一個動態的庫。首先,要建立一個良好的人力資源體管理部門,專門負責人才的招聘、篩選、安置、培訓、獎勵、安撫和留任等事項,并負責保密。其次,要建立并完善專業人才招聘、培訓、考核、獎罰、晉升機制,做好人才儲備及在職人員管理的工作。與此同時,各級管理部門要做好人才管理機制實施的監管工作,確保人才管理的規范性;

        4、人才使用。一應高瞻遠矚,引進人才。欲發揮人才之作用則首先需引進人才,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只惟戰略的眼光,方能慧眼識珠,引得進高素質的人才。

        二應健全制度,重用人才。重用人才必建立人才責權制度,不妨采取“放水養魚”的政策,擴大基層及各類人才的相應權利,建立對等的、科學的責權制度,使得各類人才合理治法地開展工作,保障其聰穎才智的發揮。

        三是優化環境,留住人才。欲長期留住人才,必須加強物質環境、精神環境的建設。要大力改善物質環境。要積極為人才創造優質的工作條件、努力提高其待遇,重點滿足人才的必要需求,使人才的物質環境不斷得以改善。精神環境包括諸多方面,如組織的威信,領導的作風,規章制度、工作秩序的基本狀況等。

      四應拓寬途徑,發展人才,使人才得到充分發展。人才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才”礦,而是需要經過合理開發,不斷培植可持續利用的特殊資源。

      群賢濟濟且專而有術的方志人才隊伍,乃方志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由傳輸教育人才到人才科學合理使用,方可永葆國家方志事業的青春常在,極大地適應地方志事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榮政,《論舊方志的局限性》,湘潭大學學報,1992年7月第十六卷第3期

      [2] 黃燕生,《中國歷代地方志概述》,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148期,2011年5月11日

      [3] 姚金祥,《方志學學科體系研究淺說》,《上海地方志》,2014年第4期

      [4] 曹雪,《古代地方志存在的問題》,昭通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5] 張安東,《新時代方志學科體系與模式建設之思考》,《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4期

       

      本文為參加2021年上海地方志理論研討會發布論文

      日韩美女va在线毛片免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