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與經濟高速發展同步的是現代文化也得以迅猛發展。諸如有城市、社區、行業、企業、校園等等文化。目前中國除廣袤農村外的2000多城市(縣區)中,幾乎各群體都有著自己的獨特的文化。這些新興的文化集合覆蓋了城市社會,以至成了城市人物質生活以外的主要精神依托和追求。
如果對新興文化的成因乃至其淵源追溯、剖析便可發現,它們幾無例外的都根植于被稱之為母本文化的鄉土文化——而鄉土文化又以村落為載體,無一不在鄉土民俗的基礎上而后發展創新。這是由中國的最大國情——擁有幅員遼闊的廣袤農村、數以10億計的農民主體所定義的。以村落為載體的鄉土民俗文化,是凝聚在中國整體文化中并通過農民體現出來最精微的思想基礎,是中國整體文化不斷汲取營養的最主要精神支柱、思想源泉和基本觀念。
當前國家注重編纂省、市、縣三級地方志書的同時,應迅速全方位啟動和重視中國方志中最低層村志的修編,以村志為村落文化的載體,藉以凝聚10億鄉民的合力,進而滲透、感教數億城市人這個龐大的群體;同時,通過對村落文化的深入研究,找出城鄉文化差異產生和變遷的自然、背景及其規律,為文化強縣、強市、強省乃至強國、強民提供基礎資料支撐,其現實意義重要而深遠。
【關鍵詞】拯救 鄉村 文化 編纂 民俗
一、村落民俗的本原性
村落自有村落文化及其民俗文化,村落文化既是中華文明的萌芽也是中華文明的中流,以至頑強地延續至今天。村落自誕生的那一天起,文化及其民俗便應運而生。從人類發展史來說,村落文化及其民俗文化總是伴隨村落的誕生而誕生,伴隨村落的消亡而消亡??梢赃@樣認為,一個村落史,也是一部村落文化史,研究村落文化離不開對村落的考察。
1、 村落原始信仰的一脈相傳
不可否認,中國文化中信仰的起源來自悠久的農耕文化,即使現代化的今天,城鎮人雖多多少少受其影響,但原始信仰仍然深深根植于村落生活,根植于農?;顒又?。村落是民俗向城市過渡的橋梁,許多民俗現象在村落產生,然后波及城市,形成都市民俗,中國的都市民俗很大程度上是村落民俗的延伸和發展。原始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承傳并延續,是中國村落民俗的一大特點。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村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于村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迄今,就村落的獵、牧、漁、林、交通、運輸、貿易等活動及各項手工藝而言,舉行某些巫術性儀式,祭祀有關的神靈,恪守一定的禁忌等,也還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習俗也常有反映。如出行選擇“三、六、九”、“初一、十五不出門”。造房建墳與堪輿術緊緊連在一起,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宅地,從破土開工到建成進宅,每個重要環節都要選擇吉日良辰,整個過程有著一系列的巫術、祭祀、禁忌活動。其中,上梁儀式尤為隆重,梁上要貼“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紅紙條幅;工匠登高時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將饅頭、散錢等拋下,以驅煞、鎮鬼。
最初作為遮羞和保暖的傳統服飾,按禮制的規定,必須與一定的信仰活動相適應,故有所謂的“祭服”。此外,村落民間還流行許許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飾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飾、玉佩、護身符等。飲食生活中,船家食魚忌翻身,不稱“箸”而稱“筷”;河南人做飯忌說“少”、“沒”、“光”、“爛”、“完了”、“不夠”等詞語;東北人包餃子忌不捏褶,因為捏光邊象“和尚頭”,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餃子忌擺成圈,必須擺得橫豎成行,才能財路通達,這些禁忌習俗迄今仍司空見慣
在許多村落的社會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護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務。而社交往來時,以某種信仰儀式或賭咒發誓來互相約束、取信,也是人們經常采用的方式。在人生儀禮中,原始信仰滲透得尤深。如圍繞生育,就有五花八門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習俗和產婦、產房禁忌,以及一系列為嬰兒祈福的儀式。結婚迎親時,也有許多巫術活動,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漢時就已流行,以弓箭鎮邪,懸銅鏡驅崇等,早在唐宋文獻中已有記載。喪葬因與鬼魂觀念和祖先崇拜聯系在一起,信仰活動更是形式繁復,名目眾多。
從中國的傳統節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盡管不少節日在后世的演變中,或融合成多重內容的綜合節日,或發生了性質上的變化,但祭祀的內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種歲時農事節俗外,還要分別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節、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儀式。
2、村落的宗法觀念根深蒂固
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托的社會結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雖發生過種種變遷,但以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卻長期保留著。這種以宗法為特征的社會結構定勢,對民間風俗產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
宗族制度與宗法觀念緊密相聯,宗法觀念的生長甚至具有更頑強的生命力。在西方國家,基督教、天主教使人們信仰上帝創造了人。而在中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成為普遍觀念,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根深蒂固,年節祭祀,清明掃墓,這些活動即使在“文革”的禁錮時期,也還若明若暗地存在著。血緣關系更是永遠排不掉的。宗族制度構筑了九族、五服、三黨的血緣、親緣關系網,即使在這個制度被摧毀以后,這個網絡的核心部分還是存在的,講不了九族,三族至少是存在的,講不了五服,三服至少是存在的??梢哉f,宗法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與中國人的人性血肉相連的,是宗族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基礎。因此,當今農村宗族問題的重新出現,并非偶然。
中國農村的親屬稱謂系統十分繁復精細,它不僅縱向地區分上下輩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定。如一個人上一輩的男性長輩就有父親、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長輩就有母親、伯母、嬸母、舅母、姑母、姨母等。這種繁縟的稱謂方式,實際上是由著意強調血緣親疏和系別的宗法社會派生的。在社會生活中,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之間的關系、財產的繼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稱謂表示出來的血緣關系以及由此確立的尊卑、男女、長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鬃訌娬{“正名”,要求人們嚴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立意也就在此。從傳統的社會心理看,人們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明顯地反映出宗法觀念的影響。
農村宗族世系表明,通過某種儀式使非血緣的關系轉化為象征性的血緣關系,就能夠產生強大的約束力和凝聚力。民間對血緣關系的重視,于此可見一斑。從傳統的社會生活看,親屬部落乃至村落社區的多種民俗活動大多是圍繞血緣關系這一軸心展開的。
數千年來,“孝親”情感一直在社會觀念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民間時時重復做的一件大事是對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頂禮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興旺,家族昌盛。人們認為其他神靈都不如祖先神尊貴,因而各地都建有祠堂、家廟,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舉行祭祖儀式則是民間最重要的信仰活動。因此,“百善孝為先”成為社會公認的準則,而“無父無子”、“六親不認”的人,則為眾人所不齒。此乃宗法觀念影響下社會心理的另一重大特征。
3、地表器物承載著民俗信息
考中國地上文物,農村約居十之九,其中多數為民俗文物與民俗器物。
廣布于村落的民俗器物是過往生活的表征和留存,應該予以珍視和普查、登記、搜集、保管、保存。民俗文物的具體內容,又可以說是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荷包掛墊,無物不有,無所不在。如生產工具、作坊器具、民居農具、服飾炊具、節令用具、娛樂玩具、民間美術、器樂道具等等。舉凡民間物質文化,均在其列。
譬如,在中國農村,典型的四合院不單單是幾間房子,它是村落文化的立體結晶,記載了村民傳統的家族觀念和生活方式。第一,隔絕內外,一家人的活動,都在墻院內,顯示出與外界的獨立性,第二,倫理秩序,從四合院的布局上,體現出傳統的“禮”和“孝”的概念。第三,風水禁忌,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筑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雅居生活,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今天,四合院離我們已經漸逝漸遠,而它的文化內涵卻永掘不盡,與其思維邏輯、結構方法相聯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狀態,尚未能從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就此消失。
二、觸目驚心的村落生存狀況
中國最大的國情決定了中國仍然基本處在農耕文明時期。村落是農耕生活遙遠的源頭與棲息地,迄今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國人還是土地的耕作主人,繼續在村落農耕課桑,繁衍生息,享用著世代相傳的傳統文明。
由農耕文明繁衍的村落文化,兼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特性,因而在村落里這兩類遺產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屬一個文化與審美的基因,是一個獨特的整體。過去,我們曾經片面地把一些傳統村落歸入物質文化遺產范疇,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保護鄉土建筑和歷史景觀,忽略了村落靈魂性的精神文化內涵,徒具軀殼,形存實亡。傳統村落的保護必須是整體的文化保護。
村落的建筑無論歷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古建屬于過去時,鄉土建筑是現在時。所有建筑內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須不斷地修繕乃至更新。所以村落不會是某個時代風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駁而豐富地呈現著它動態的嬗變的歷史進程。它的歷史不是滯固和平面的,而是活態和立體的。作為生產和生活基地的村落,首先是社會構成最基層的單位,是農村社區,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文保單位”,它面臨著改善與發展,直接關系著村落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保護必須與發展相結合。在另兩類文化遺產——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顯然都沒有這樣的問題。
村落的精神遺產中,不僅包括各類“非遺”,還有大量獨特的歷史記憶、宗族傳衍、俚語方言、鄉約民規、生產方式等,它們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傳統厚重鮮活,也是村落中各種“非遺”不能脫離的“生命土壤”。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沒有數以百萬計各族各地根性的傳統村落的存在,中華文化的燦爛就會黯然失色得多。
可是,近年一些對村落調查和統計的數字令人震驚——2000年時中國自然村總數尚為363萬個,可到了2010年就驟減為271萬個,10年內減少了90萬個!顯示著村落快速消亡的勢頭銳猛。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城鄉一體化”以來,很多村落的原貌正在發生由量變到質變的巨大變化。不僅許多古人遺留下來的古跡正在消失殆盡,村落中許多的古老傳說、曾經鮮活的民眾文化和民間藝術、傳統的民俗事項,隨著一批一批老人的去世,也將隨之失傳,一些古老的村落在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更是將逐漸被湮沒,被遺忘。如果不及時對村落的文化、民俗進行搶救性的整編,再過幾年幾十年,中國的本土文化將面臨消亡,民俗文化將面臨斷層,那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就是建設了一個僅僅有著經濟意義上的空殼。尤其是不能給村民留下一筆文化遺產,將是件永久的憾事。
巨量村落的消失,其原因不外乎三:首先是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大批農民入城務工,致使村落的生產生活瓦解,出現了人去村空——從“空巢”到“棄巢”。二乃政府行為的城鎮化,撤村并點力度強勢,所向披靡,大量“蠶食”了周邊的村莊,它直接導致村落消失,是近10年村落急速消亡最主要緣由。三歸咎于城市優越的新生活方式,成為愈來愈多年輕一代農民傾心的選擇。許多在城市長期務工的年輕農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勢所必然。
傳統村落的消失,不僅是燦爛多樣的歷史創造、文化景觀、鄉土建筑、農耕時代的物質見證遭遇到泯滅,大量從屬于村落的民間文化——非遺也隨之灰飛煙滅。這是國家當前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
三、村志編修乃民俗的最佳展演
就宏觀而言,村落社會的變遷始終是中國歷史變遷的主體內容,這不僅因為在區位結構中村落占居絕對的多數,還因為村落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傳統以更深的層次上代表了中國歷史的傳統。如果不從村落社會研究入手,就很難真正獲得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認知價值的認識。微觀上說,一個村編寫出一部村落文化典籍,其最好的形式為村志,以村志記載村落發展演變的歷程,其中全方位的記載村落民俗文化,作為資治、存史、教化的文獻留存于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也是一件利國、利村、利民的大好事。再從當前實際來看,村志承載著改革開放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盛世,意義特殊顯而易見。今日提倡編纂村志,實際上等于對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了一次深刻的調查研究和個案分析。再過若干年,中國廣大人民生活將要整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因此說,目前經濟無論怎樣發展,不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農村的歷史和現狀,是偏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向的。
但是,多少代以來,生養我們的村落大多名不見經傳,身不在典冊,它進不了一直是由文人文化中記錄的大背景、大歷史。在舊時,處在社會下層的民眾無法掌握文字,承載和傳播村落歷史和記憶的,只能主要是靠口頭傳承或是行為方式,但這種口頭傳承往往會受人的因素制約。因此,當前編纂村志乃農村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最佳途徑和最佳載體。
1、村志對本土文化的包容并蓄
不可否認,編修村志是保存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村級資料的最佳載體。蔚為大觀的村志乃規模最大的地域文化集群,所載事物,上可至起源,下至成志之日,來龍去脈,悉數記載。不少關于歷史文化、自然災害、礦藏、物產、水利、民風民俗等方面的珍貴資料,皆錄于志。優劣兼記,真實客觀。
村志的包容性決定了村志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優勢所在和魅力所在。民俗曰:“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北方寒冷地區和南方溫暖地區人們的著裝就有區別,城市和鄉村的服裝也有很大差異。飲食文化的地區性則更明顯。以主食為例,北方食粟而南方食稻,是七千年來形成的差別;譬如中國飲食,近數百年來形成了川、粵、蘇、魯四大菜系及若干小菜系。居住方面,北方四合院、江南水鄉民居、晉陜窯洞等等,分別展現了不同的地方特色。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與鄉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文化傳統有關。
從民俗的角度上說,凡方言皆產生于鄉村。盡管我們還不能斷定語言的空間差異之造成與自然環境必然有關,但可以肯定,自然環境的因素有助于強化語言的空間差異,有助于方言的長期保留。與語言密切相關的是文學藝術。文藝創作采取什么形式,取決于地方不同的文化傳統。如地方戲曲,有豫劇、平劇、滬劇、粵劇、黃梅戲、潮汕戲、川戲等。由于文學藝術家的作品大多源于底層生活,因此必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點。在廣大農村,由于歷史文化積淀厚重,不僅存有大量的古文化遺址,還有無數名人英烈;不僅有道不完的傳說典故,更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藝文字畫。
從方志功能來說,村志的體例,謂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舉凡述、志、記、傳、圖、表、錄等皆可運用,其中就有對村莊歷史衍變、物質文化、村俗文化及譜牒文化的重點記載。如果記述到位的話,一志在手,便可對村落文化起到“一葉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的作用,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可輕估??梢灶A見,村志所記的在今天看來十分常見的日常生活資料,很可能將來就是文化學者和歷史學家所夢寐以求的“瑰寶”。試想,假如我國數以百萬計的村莊都理清了自己的歷史,這將使中國史學發生多么深刻的變化!
目前業已編出的每一部村志,都透析著質樸的鄉民豪情,這些往往為專業史學著作所欠缺。村志的入志對象包括全村的民眾,農民之間有著非族即親的血緣關系,有比城市要緊密得多的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幾乎人人互相知根知底,敘史真切實在,一般少隱諱和曲筆,修志的目的非常明確,全在教育子孫后代勿忘先輩創業之艱難,務求發揚光大。
2、村志承載村落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各類志書中,村志較之其他文化類書籍更具有鮮明、形象的特點,更富有介入性。“人有愛鄉心而后有愛國心,不能愛鄉而謂能愛國者,是讕語也”(《遼陽洲志鄉土志》卷前)。愛國先愛村,愛村必讀志。村志,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貼近、詳實、鮮活,尤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從經濟到文化,從生產到生活,從風情到民俗,從人文到人物,所記所載,緊貼村民,實實在在,具體形象,無不散發出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村志以其特別生動翔實的材料,為村民提供了熱愛家鄉的生動教材,能夠正確而又適度地調動人的戀鄉戀村情結。
首先,村志既為一方之全記,舉凡一地歷史沿革,山川形勝,政治建置、人物傳記、武備兵防、經濟狀況、風俗民情、宗教、異聞,無所不載,應有盡有,缺一不可。村志又是一個村落的百科全書。民俗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分,是村志必須記述的重要內容。忽視民俗文化變化的記述,“百科全書”將徒有虛名。其次,村志的特點之一就是地域性,亦即地方特點。而民俗內容是最能體現地方特點的門類。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民風,各地有各地的習俗。在編寫方志過程中,寫出了不同的民俗,也就突出了各自的地方特點。第三,改革、開放、發展、競爭、創新,成為我國當今時代的主旋律。在這個歷史時期,人們的生產方式、交流方式、交往方式、出行方式、禮義、節日習俗等出現新的變化。同時,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客觀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的反映。第四,加強民俗文化變化記述,是保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科技進步、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習俗、生產習俗、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當然不可能是全部發生變化。因為,習俗作為文化現象具有相對穩定性。盡管如此,民俗事象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變化。社會生活變化了,有的民俗文化事象仍舊保留,有的消失,又有許多新的文化事象產生了,許多新的民俗事象補充到舊的傳統民俗中。
另一方面,村志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在尋根問祖、追蹤訪親中已經起到并正在起到巨大的作用。不妨看一看我國的城市居民以及海內外的華僑,只要上溯幾代,他們中的大多數仍可以發現自己的祖先原先也是農民。即使上溯幾代以上沒找到先民,由于持久的傳統和強大的農村氛圍雙重影響,從其身上也都不難發現農民習俗和思維的胎記。盡管現在有人能恣情享有豪宅和數百萬美元的豪華轎車,但傳統節日時照樣回歸故里,掬一把黃土添墳上,燒一柱香火插墳前。毫不夸張地說,整個中華民族是在傳統精耕細作農業基礎上孕育發展起來的、以農民為主體的民族。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村落文化無疑是最重要的素材。
村志既然是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樣不可低估它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警示、借鑒作用。村志的集合是最全面、最系統的國情、地情調查,編修村志最大的宗旨是全面了解農耕文明的歷史,是研究當今人們賴依生存的生態資源面臨問題的最好方式。橫向的看,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為了攫取和維持所謂的文明,人類付出的代價過于巨大,以致現代世界已十分迫切地感到保護地球、保護生態、保護資源為刻不容緩的當務之要。
村志還有一個實用功能之一便是,廣為發掘和傳承地方文化。村落一些古建古俗和流傳民間的非物質文化資料入志,彌足珍貴。如地處湖北省??悼h南部邊陲的店埡鎮格欄坪村,在編修村志時,被淹沒了幾百、幾千年的古文化被發掘出來。其中發現了楚文化、西漢文化、三國文化和明清文化的重要線索。另外還有祠堂等古建筑遺存,其建筑規模、建筑風格、名人軼事尚未失傳。賀龍率紅三軍在此鬧革命時,書寫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標語仍清晰可辨。
2011年8月,河北省永年縣龍泉村村民趙毓志等人在編纂《龍泉村志》搜集史料時,發現一本已有121年歷史的光緒庚寅年(1890年)翰林朝考卷。這一發現,對研究清代的科舉制度和歐體楷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3、村志編纂的重要意義
編纂村志,是以村落的文化記錄者和歷史敘述者作為叢書的人文定位,通過記錄村落的歷史文化,也將從一個重要的體位來展演悠久的民俗和文化,從而為創建底蘊深厚的文化名村提供第一手資料。同時,由于村志挖掘記錄的是村落原生態的歷史文化和民間記憶,本土氣息濃厚,傳統情韻深遠,文化蘊味悠長,講述歷史真實可親,因此也將能成為當地很好的鄉土教材。
編纂村志,正是一個從草根重建文化自覺的新嘗試。通過村志編撰者的努力,去追索、挖掘、發現和重建關于農民自身的、家族的和村落的共同記憶。使對村落文化的探索成為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生活的契機,促進對農村特質和地方文化的掌握,進而加強村落里的凝聚力,使農民成為有歷史自覺、文化自信的群體。這樣的村志編纂將會成為農村發展機制的重要環節,使我們對現代化發展的追求有反省的可能,對本土生活方式的文化價值有自我肯定的勇氣。
本文刊發于《中國地方志》2015年第9期